TOP
浙江:中河高架橋3.2萬㎡橋面重新鋪設(shè)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8-06 12:44:41
| 瀏覽:1110次 | 來源:錢江晚報 | 作者: ]
家住杭州濱江的林小姐是個“夜班族”。這幾天,她晚上下班打車回家,總會遇上個小麻煩,原本一路暢通的高架,到望江路這個口子就“打了結(jié)”:出租車要先下高架、走地面道路到萬松嶺再重上高架。一打聽才知道,中河高架望江路到萬松嶺路段,每晚10點半到次日5點半,全封閉施工。據(jù)說,這是2004年中河高架橋全線通車后的第一次大修。
大修是中河高架橋健康狀況出現(xiàn)問題了嗎?如此長時間的維修,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坑洞多、裂縫多,這次大修涉及3.2萬平方米高架橋面 7月22日至8月23日每天的22:30至次日5:30,中河高架北向南望江路下匝道至萬松嶺上匝道段全封閉施工。接下來,8月24日至9月25日每天的22:30至次日5:30,中河高架南向北萬松嶺下匝道至望江路上匝道段也將全封閉施工。這么一來,整個工期要維持兩個多月。 交警部門人士表示,“在維修時間上,我們已經(jīng)做過了充分考慮,晚上10點半到凌晨5點半,中河路面通行非常空暢,走路面進行繞行,雖然有一些不便,但并不會太影響司機的通行時間。” 據(jù)杭州市市政設(shè)施監(jiān)管中心橋隧科的工作人員介紹,這么長時間的集中養(yǎng)護,從中河高架2004年全線投入使用以來,還是頭一次。原因就在于望江路至萬松嶺這一段的高架橋橋面坑洞、裂縫比較集中,僅僅靠平時的一些小修小補難以根治,特別是橋梁之間的連續(xù)縫位置開裂的地方比較多,一到下雨天就滲水,對高架下路面的行車影響比較大。 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橋面整體銑刨掉,重新鋪設(shè)。 杭州市市政設(shè)施監(jiān)管中心橋隧科的工作人員說,這次中河高架望江路至萬松嶺這一段雙向車道的施工面積大約有32000平方米。 施工人員會將原來表層4厘米深的橋面全部刨掉,然后再鋪設(shè)瀝青。此外,施工人員還會將連續(xù)縫位置的裂縫找出來,并割開,用彈性混凝土修復(fù)好,到時不僅能根治連續(xù)縫漏水的問題,還能使整個路面更加平整,提高行車舒適度。 橋面破損,與車流量太大有關(guān) 杭州路橋養(yǎng)護部門認為,車流量增多,導(dǎo)致了高架橋面的破損。 那么中河高架的流量到底有多大?資料顯示,中河上塘高架建于1999年,2004年10月全面通車,當時的設(shè)計流量是2500輛/小時。而如今,高架最大流量達到了4000~5000輛/小時,超設(shè)計流量的一倍,高架橋早已不堪重負。 交警部門人士說,開通前幾年,高架南北交通主動脈的優(yōu)勢還是很明顯的,后來就有了早晚高峰。2007年初,高架早高峰時段是7點20分到9點。2009年起,早高峰時段從6點50分(后來又提早到6點45分)持續(xù)到11點30分。“高架整日處于飽和甚至超飽和的運行狀態(tài),有時一整天都沒有平峰時段。”最夸張的時候,高架堵車一度從最南邊的復(fù)興大橋排到了北面的南莊兜上口,基本上是一頭連著一尾,堵車跨越余杭和濱江兩個區(qū)。 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許祝安認為,大量車輛滯留在高架橋面,會對橋體產(chǎn)生很大壓力,長此以往,對高架橋的損傷自然也會比較大。 坑洞和裂縫,普遍集中在望江路到萬松嶺這一段 按照杭州市市政設(shè)施監(jiān)管中心橋隧科的工作安排,今年整個中河高架橋面維護修理的面積為4萬平方米左右,目前階段性封閉施工維修的望江路至萬松嶺路段,維修面積就達到了3.2萬平方米,占今年維修總量的80%。所以,其他路段的維修可以在不影響通行的情況下一點點進行,而這一路段就必須封閉施工。 為什么望江路到萬松嶺路段的橋面坑洞和裂縫比別處都集中呢?難道是這一路段的車流特別多特別集中? 對這個問題,交警部門表示:“不是這樣的”。司機們都有更直觀的感受,慶春路上方、環(huán)城北路上方的高架流量肯定要更大一些。 而望江路到萬松嶺路段的高架橋面之所以坑洞多、裂縫多,關(guān)鍵原因在于,這一段的橋梁結(jié)構(gòu)與別的路段不一樣。 施工人員告訴記者:其他路段的高架,都是“連續(xù)梁結(jié)構(gòu)”,望江路到萬松嶺路這一段,當時卻是先造簡支梁、再造連續(xù)梁。這樣的結(jié)構(gòu)方式,導(dǎo)致了橋梁連接縫位置更容易出現(xiàn)裂縫,坑洞也更集中。 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些裂縫和坑洞不影響高架整體結(jié)構(gòu),也不妨礙橋梁的安全性,只是行車舒適度有所下降。待此次大修完成后,橋面瀝青重新鋪設(shè),這一段路就會變得平整,行車也會更舒適。 相關(guān)新聞
評論
|
![]()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