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廣州東濠涌擬建造14座“有故事的橋”
[ 編輯:admin | 時間:2013-07-02 10:12:24
| 瀏覽:1261次 | 來源:中國市政建設網 | 作者: ]
前天下午,記者從廣州市越秀區建設和水務局了解到,東濠涌二期景觀設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東濠涌整體治水工程建設范圍和資金安排,在涉水工程完成設計的基礎上,景觀設計方案經多輪深化調整和專家論證后,現已基本穩定。
范圍從麓湖至東風路 28日下午召開的東濠涌公咨委第三次會議,專門就方案聽取了意見。記者了解到,方案注重恢復城市記憶,在吸取、提煉東濠涌沿線深厚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采用嶺南園林手法,通過營造河涌沿線水清岸美的城市景觀休閑空間,構造貫穿中心城區的生態綠軸,重現“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 設計范圍從麓湖至東風路,總面積4.5萬平方米,初步估算投資1億元,設計內容包括立面整飾、圍墻改造、水體景觀、園道平臺鋪裝、綠化種植、橋梁及欄桿及其配套設施等。主要分為麓景路、小北路、越秀北等3個標準段及麓湖源頭、北園酒家、朱紫寮后街、東風路等4大節點。 一橋一景一故事 從現場介紹的效果圖中,可以看到“設計注重交通的便利性,全段設置14座橋梁供人通行,一橋一景一故事”成為亮點。 依據歷史,設計方畫出了陸公橋、文溪橋、麓景橋、下塘橋、得勝橋、小北橋、月溪橋、月洞橋、狀元橋、蘇公橋、銅關橋、朱紫橋、普濟橋、黃華橋等10座交通橋和4座景觀人行橋。其中,銅關橋的名稱源于《廣州城坊志》記載:“文溪由東北來到舊北園,轉折東南流……穿過黃華塘人工開鑿小峽谷,流出法政路口銅關。”而普濟橋于康熙六十年(1722年)由廣州知府郭志道詳議創建,以當時主要供養女性老人的福利組織普濟院而命名。據了解,普濟院舊址位于現在黃華路43號廣州南洋電器廠內,這也是越秀區內新發現有關清代公辦救濟機構的文物建筑。 融入嶺南建筑元素 與此同時,充分挖掘與提煉東濠涌歷史文化元素,以人物、橋梁、地名等為主題,用雕塑、碑刻、瓷畫、景墻、沙盤等手法展現東濠涌的歷史文化,成為設計的另一亮點。 據介紹,東濠涌二期的主要歷史建筑主要集中在北園酒家至東風路路段,沿線一帶有一些重要史跡、實物和代表性建筑。在歷史遺址方面,比較主要的有甕城城墻遺址、湛家園、天關精舍與海印石等。而干欄式陶屋、樓閣式陶屋、陶望樓以及曲尺式陶屋都是有特色的古代建筑。廣東造幣廠遺址、東平大押、永利威酒廠遺址則是沿線主要的行業建筑。 而在植物配植方面,多采用鄉土樹種,注重展現嶺南園林特色。依據二期工程段分為不同節點,各節點喬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等苗木配置上,也不盡相同。但總體原則為:在園林小品建筑材料運用上,多采用自然山石,同時在建筑風格上巧妙地融入嶺南建筑元素,力圖再現嶺南水鄉的生活場景。 來源:http://www.emax1018.com/news/bencandy.php?fid=52&id=8004 相關新聞
評論
|
![]()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