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我國天然氣管網建現狀與分析
[ 編輯:admin | 時間:2013-09-23 14:04:05
| 瀏覽:1688次 | 來源:中商情報網 | 作者: ]
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空間大
2012年底,天然氣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例僅為5.3%,與世界平均水平(24%)差距較大。我國新型城鎮化有序推進:隨著城鎮化深入發展,城鎮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對天然氣的需求也將日益增加。 環保政策要求:加快發展天然氣產業,提高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可顯著減少CO2等溫室氣體和細顆粒物(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這是我國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也強化節能減排的迫切需要。到2015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初步規劃為2600億m3,其中國產1700億m3、凈進口900億m3。這意味這2011-2015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9.44%,顯著高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的消費增速。目前天然氣在全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僅為5.30%,按照規劃到2015年末也只能提高至8%左右,遠低于全球24%的平均水平,未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空間很大。“十二五”期間,我國原油消費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00%,低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的增速,到2015年全國原油消費量將達到5.73億噸,這是國家調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戰略性布局需要。
圖1:“十二五”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高速增長
![]()
圖2:“十二五”我國原油消費量增速減慢
![]()
我國油氣管網的規模和覆蓋程度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低。美國油氣管網覆蓋非常廣泛,2011年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管道總長度已經接近60萬公里,原油、天然氣和煤炭運輸采用管道運輸的比例已經達到20%。而我國油氣管道總長度近9萬公里左右,原油、天然氣和煤炭采用管道運輸的比例在4%以下,油氣管網規模和覆蓋程度明顯偏低。
表1:中國和美國能源消費和油氣管道覆蓋程度比較
![]() 加速建設管道等基礎設施是有效解決資源輸送瓶頸的關鍵 “十二五”期間,我國計劃新建天然氣管道(含支線)4.4萬km,相比2010年底增長110%,新增干線管輸能力約1500億m3/年; 新增儲氣庫工作氣量約220億m3,相比2010年底增加12.22倍,約占2015年天然氣氣消費量的9%; 城市應急和調峰儲氣能力達到15億m3。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陜京線和沿海主干道為大動脈,連接四大進口戰略通道、主要生產區、消費區和儲氣庫的全國主干管網,形成多氣源供應,多方式調峰,平穩安全的供氣格局。 天然氣產業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任務艱巨,建設周期長,需要統籌合理安排,我國鼓勵各種投資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資源輸送瓶頸,滿足市場用氣需求,提高供給能力的關鍵。
表2:“十二五”我國常規天然氣管網建設加速推進
![]()
我國天然氣基干管網架構正逐步形成
2010年底,我國已經形成了“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的供氣格局。西北、西南天然氣陸路進口戰略通道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已順利投產。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呈現以國有企業為主、民營和外資企業為輔多種市場主體共存的局面,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建設主干管網
進一步完善西北通道。按照《天然氣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建設西氣東輸二線東段、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西氣東輸三線和中衛-貴陽天然氣管道(重點建設4大管道項目),將進口中亞天然氣和塔里木、青海、新疆等氣區增產天然氣輸送到西南、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鄂爾多斯-安平管道,增加鄂爾多斯氣區外輸能力;建設新疆煤制氣外輸管道。優化和完善海上通道。加快沿海天然氣管道及其配套管網、跨省聯絡線建設,逐步形成沿海主干管道。
完善區域管網
進一步完善長三角、環渤海、川渝地區管網,基本建成東北、珠三角、中南地區等區域管網,加快聯絡線、支線及地下儲氣庫配套管道建設。建設陜京四線,連接長慶儲氣庫群和北京,滿足環渤海地區調峰應急需要。積極實施西氣東輸、川氣東送、榆濟線、蘭銀線、冀寧線等已建管道增輸和新建支線工程。適時建設冀寧復線、寧魯管道等聯絡線。建設東北管網和南疆氣化管道,改造西南管網。積極推進省內管網互聯互通。
根據《天然氣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天然氣管網重點建設項目將建設戰略進口管道12133公里、干線管道6020公里、聯絡線、干線配套支線管道15819公里、煤層氣和煤制氣管道2054公里,合計達到36026公里;天然氣區域管網建設項目管道長度達到13833公里,兩者合計為49859公里。
LNG接收站布局要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做好現有項目建設的同時,優先擴大已建LNG接收站儲存能力。十二五期間適時安排新建LNG接收站項目。“十二五”期間,投產運行LNG接收站二期擴建項目以增加儲氣能力為主,主要考慮滿足中心城市及輻射地區的應急調峰需要,并新增一部分接收能力。適度發展小型LNG液化和氣化站,以解決不同地區不同用戶的用氣問題。
天然氣儲氣設施是保障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的重要手段,是天然氣輸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儲氣能力建設已經嚴重滯后,要根據全國天然氣管網布局,加快建設儲氣設施,力爭到“十二五”末,能保障天然氣調峰應急需求。重點是在長輸管道沿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明確重點、分布實施的原則配套建設儲氣調峰設施。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等省(市)儲氣設施建設起步較早、基礎較好,以逐步完善現有儲氣庫和新建地下儲氣庫為主,輔以LNG中小液化裝臵和LNG接收站儲氣罐。結合已有儲氣設施,建設完善遼河、大港、華北、大慶、勝利等枯竭油氣藏儲氣庫群,設計工作氣量合計72.43億m3,占“十二五”儲氣庫重點項目總工作氣量的30.43%;投資金額260.3億元。
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地下儲氣庫建設條件較差,可建設以LNG儲罐為主,地下儲氣庫和中小儲罐為輔的調峰系統。主要包括江蘇鹽穴儲氣庫和江蘇油田枯竭儲氣藏儲氣庫。2015年前主要以LNG儲氣為主,依托江蘇、浙江現有LNG接收站增建擴建LNG儲罐,形成江蘇和浙江LNG儲氣體系,設計工作氣量為15.81億m3,占比為6.64%;投資金額38.4億元。
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區)儲氣系統以LNG接收站儲罐為主,中小儲罐、地下儲氣庫及中小液化裝臵為輔。力爭在2015年前建成依托福建、廣東、海南現有LNG接收站增建擴建LNG儲罐的儲氣體系,以滿足地區調峰需求;2020年前,在合理布局基礎上新建LNG接收站以增加儲氣能力,同時建設一定規模的地下儲氣庫,形成多種調峰手段互補、滿足本地、輻射兩湖的儲氣能力體系。
勘查開發技術
以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其他科技項目為支撐,形成一系列符合我國氣藏特點的先進且經濟有效的核心工程技術和配套裝備、完善高酸性氣田安全開發技術,努力攻破頁巖氣勘查開發關鍵技術;掌握煤層氣富集規律及高效開發關鍵技術。依托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重大專項,開展頁巖氣專項科技攻關,包括頁巖氣資源評價技術、頁巖氣有利目標優先評價方法、夜宴儲層地球物理評價技術、頁巖氣水平井完井技術、頁巖儲層改造及提高單井產量技術、產能預測和井網優化與經濟評價技術等,形成適合我國地質特征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體系。同時,著手編制相應的頁巖氣技術標準和規范,并加快培育專業化技術服務公司。
重大裝備工程
研究制定《頁巖氣主要裝備自主化專項規劃》。依托頁巖氣開發示范區項目,實現高效鉆頭、可鉆式橋塞及分段壓裂封隔器、3000型壓裂車等關鍵裝備的本地化制造,研究同步壓裂和微地震裂縫監測等技術裝備;開展新型壓裂液、壓裂液處理和再利用、儲層傷害機理及保護、分段壓裂、長井段射孔和體積改造等技術裝備研制,掌握適用于我國頁巖氣開發的核心裝備技術體系。依托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突破管道建設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如燃氣輪機壓縮機等,大力提高自主化水平。管材實現100%國產化。國內大型閥門和壓縮機等關鍵設備技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并在工程上應用。依托重大工程繼續做好LNG裝備自主化工作,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重點突破大型LNG液化工藝等關鍵技術,抓緊海水氣化器、海水消防泵等設備國產化工作,整體降低接收站建設成本。繼續支持“國船國造、國貨國運”,推動LNG造船和運輸業發展。 http://www.emax1018.com/news/bencandy.php?fid=55&id=8987 相關新聞
評論
|
![]()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