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莆田環衛設施大改善:“動靜”結合擦亮城市容顏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11-08 09:23:14
| 瀏覽:1352次 | 來源:東南網 | 作者: ]
下店清潔樓集垃圾轉運和公廁為一體,干凈整潔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11月2日訊(記者 吳智飛 李帥 馬俊杰文/圖) 核心提示 “現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備,跟過去比,簡直是天上地下,城市變得越來越清潔了,每個莆田的老百姓都有這樣的感覺……”在莆田的下磨垃圾轉運站,45歲的郭大姐每天都與垃圾打交道,可是她的衣服很干凈,她在環衛部門工作17年了,對于這座城市的衛生狀況變化,她特別有發言權。 說到莆田的城市環境衛生,就要說到“靜”和“動”,“靜”是指固定的環衛設施,例如垃圾轉運站、垃圾箱,“動”是流動的垃圾運輸車、灑水車。記者從莆田市環衛處了解到,在2009年,政府投入了500多萬元,將天九灣、農貿、下磨、龍橋、坑邊,由老式的垃圾轉運站改造成壓縮式垃圾轉運站。截至2011年底,莆田市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了公交東站、下黃、嶼上、下店、延壽路等5座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在過去的三年中,莆田市增加了14輛密閉壓縮式的垃圾運輸車,增加了5臺灑水車。今年,將進一步普及分類垃圾箱,新增這類垃圾箱6000多個。 新垃圾站像一處景觀 昨天上午10時,記者來到了下磨垃圾轉運站,它是老式的垃圾轉運站改造成的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可以說是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過去,周邊的居民提到這里,都說即使在距離比較遠的地方,也可以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等靠近了,過往的行人都捂著鼻子快速通過。污水橫流,蒼蠅亂飛,臭氣熏天,老式垃圾轉運站給人們留下的是這些印象。 2009年改造以后,這里的面貌就改變了,不再是垃圾板車運來,簡單地集中,然后裝上大汽車運走,而是利用壓縮設備,將大堆垃圾擠成餅狀之后再運輸。這時,正好有一輛垃圾車來到這里,轉運站的工作人員郭大姐現在只要按墻上的按鈕,就可以對已經倒進大坑里的垃圾進行壓縮,同時進行消毒,防止蚊蠅孳生。壓縮污水將通過排水設施收集匯入沉砂井,預處理后通過專門管道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網。
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轉運站
新垃圾車告別滴撒漏 在莆田市,一些新建的垃圾轉運站都很美觀,有的老年人說,裝垃圾的房子還這么漂亮,真是怪事;年輕人則說,好像是城市景觀。在莆田市環衛處,辦公室負責人鄭敏說,城區面積30多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過去,莆田的中心城區只設立了5個垃圾轉運站,不但設施陳舊效率低下,而且分布很不合理。現在,通過新建和改造,壓縮式垃圾轉運站已經達到10個。 鄭敏說,與之配套的是垃圾運輸車,老式垃圾運輸車存在著“滴撒漏”的情況,人們經常有這樣的印象,垃圾車一邊走,臭味一邊飄過來,而且污水不斷從車底滴出,路上留下一長溜水跡。特別是在夏天,居民區的垃圾污水較多,污水就會從車廂的縫隙里滴漏出來。現在,選用密閉壓縮垃圾運輸車運輸垃圾,增加了14輛車,防止垃圾在運輸過程中漏撒、飄揚,保證沿途環境不受污染。
新的分類垃圾桶
新垃圾箱可分類很環保 楊先生租住在天妃路城南加油站附近,家門口就是延壽路。據楊先生介紹,在兩三年前,由于出口附近沒有垃圾桶,包括他在內附近的住戶都習慣把垃圾丟在角落里。因此,自己家門口的路邊經常都堆滿垃圾,煤球渣、果皮、紙張等生活垃圾混雜在一塊,會堆出十多米長。有時候,有人還將剩菜剩湯亂丟,在太陽暴曬之下,垃圾堆發出陣陣惡臭,途經的人只能掩鼻而過。 接著,是一些單桶的垃圾箱出現在馬路兩邊,然后是分類的果皮箱,漸漸地,附近的市民都養成將垃圾打包扔到垃圾箱里的習慣。而且,最令楊先生感到高興的是,過來清運垃圾的環衛工人每天過來兩趟,比以前“勤”了。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一位花甲老人黃先生,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習慣給垃圾分類了,除了自己在丟垃圾的時候注意分類,還常常讓附近的小孩子也學著分類丟垃圾。 市環衛處的工作人員鄭敏表示,今年將新增的6000多個分類垃圾箱并不是最終的數量,市政府還在研究增加更多的分類垃圾箱,讓城區所有的主干道、大街小巷每隔50米就有一個垃圾箱。除了新增垃圾箱數量外,市環衛處和荔城區、城廂區政府都將投入資金,用分類垃圾箱替換單桶垃圾箱和移動垃圾箱,讓分類垃圾箱“占領”莆田城區。 相關新聞
評論
|
![]()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