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涪江事件再思考:應加緊建設城市備用水源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8-01 11:40:19
| 瀏覽:1895次 | 來源:四川日報 | 作者: ]
◎8月1日,經四川和重慶有關專家共同監測認定,四川涪江水質達標出境,川渝飲用水安全放心。
◎涪江錳污染事件后,對于環境突發事件的深度反思和再認識,顯得迫切而重要。 8月1日,經四川和重慶有關專家共同監測認定,四川涪江水質達標出境,川渝飲用水安全放心,涪江錳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告一段落。當涪江沿岸百姓又喝上安全的飲用水,應急處置人員大松一口氣。 然而,關于此次污染事件的各種思索,仍在繼續,并廣為傳播。 如果對災害的預估再充分一些,污染事件能否避免?如果城市備用水源充足,群眾搶水的尷尬或可避免?如何更好地保障公眾知情權?……涪江錳污染事件后,對于環境突發事件的深度反思和再認識,顯得迫切而重要。 關于事故預防 環境風險標準要提高 7月29日,省委黨校副校長、主攻公共危機管理的劉毅教授,正為市州環保局領導進行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突發的涪江錳污染事件,成 了這次培訓最鮮活的案例。 “綿陽從發布到解除水污染警報,前后僅三天,水污染最終控制在省內,有關部門應急處置的效率值得肯定。”但劉毅認為,污染事件也暴露出社會防災意識的薄弱之處。 回首去年 “8·13”特大泥石流災害,幾十萬干部群眾及時科學避險,無人員傷亡。同樣,今年7月21日晚,岷江電解錳廠安全員劉應發一聽見泥石流的嘶吼,就和工友狂奔下山通知廠區員工轉移。“企業和群眾對與生命直接相關的災害,避災意識是充分的,但科學防范環境污染風險,認識還不多。各位還需對企業對群眾多宣傳、多準備,不斷完善應急預案。”劉毅對參加培訓的環保局長們說。 8月1日,記者連線岷江電解錳廠董事長謝材君,他坦承:突發的泥石流已超出了應急預案的應對范圍。“這么大的泥石流,我們這里的老人都沒見過。泥石流堵塞泄洪道,河流改道才沖到渣壩上。”謝材君表示,岷江電解錳廠開采錳礦采取了一些環境污染防范措施,比如防滲漏處理,采用洞采不露采,遠離河道建渣壩等,但在特大泥石流面前仍不管用。“我們要修永久性攔擋壩,全面完善應急預案。”謝材君說。 據省環保廳有關人士透露,岷江電解錳廠2003年遷建作環評時,考慮到了企業對周圍群眾健康的影響和防范常規自然災害。但劉毅認為,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的現狀,對環境風險防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企業的選址、環評標準的制定以及防范措施上,應給予更全面的考慮,災害多發區應慎建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
與此同時,也有阿壩網友在“喊冤”:上游只保護環境不需要發展嗎?發展的資金又從何而來?省環保廳有關人士認為,上下游都需要發展,但上游為保護環境而做出的犧牲應得到相應補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能有效減少污染企業在生態敏感區建設。” 與各方溝通越早越主動 涪江錳污染事件發生后,從上游阿壩到下游的綿陽、遂寧均受影響,連重慶市也作了“以防萬一”的應急準備。 7月26日,涪江綿陽段檢測到錳與氨氮超標,省環保廳副廳長楊雪鴻下午趕到綿陽指揮應急工作,沿江布置了17個監測斷面開展加密監測,27日凌晨4點確認涪江水質異常。7月27日一早,省政府特別工作組抵達綿陽,責成阿壩、綿陽和遂寧立即建立聯合協調機制。 在“等天下雨”、“水庫放水”、“化學處理”等不同處置意見產生后,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致電楊雪鴻,務必堅持水庫放水稀釋超標物質的處置意見,省政府工作組果斷采納了省環保廳的意見。7月28日,經武都水庫放水稀釋,涪江錳污染情況明顯減輕。7月30日,省環保廳通知重慶市派監測人員到遂寧共同監測涪江水質。7月31日,川渝專家共同監測認定,四川涪江水質達標出境。 “污染發生后,如上下游城市不及時溝通,就可能讓下游城市錯過最有利的處置時機。”在劉毅看來,阿壩、綿陽、遂寧、重慶等上下游城市始終及時互通信息,在省政府工作組指導下科學處置,并實施川渝合作共同監測,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涪江水質達標出境,值得贊賞。 但在政府與公眾的有效溝通上,一些群眾仍有疑慮。“7月21日礦渣就流入涪江,為何26日才公布消息?”綿陽市環保局表示,雖然7月22日就了解到礦渣入江并立即組織監測,但25日才首次監測到水質異常。 政府什么時候該向公眾公布情況?該說些什么?劉毅近年來仔細研判了松花江污染事件、上海靜安區教師公寓大火等事件的危機處理案例,在他看來:“越早說越主動。”在上海市有關領導反思靜安區教師公寓大火的應急處置方案后,得出了應“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結論。 劉毅認為,得知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不應懷有“也許不會造成污染”的僥幸心理,應及時告知公眾事實,并通報政府正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政府公告后,群眾不會再聽信不實消息,也不會盲目恐慌。”劉毅表示,隨著公眾對知情權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應相信公眾的是非判斷能力,而能否及時有效地與公眾溝通,將影響公眾對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評判。 此次指揮環境應急,楊雪鴻也深有體會。“發生重大污染事件后,千萬不能懷有‘能壓就壓,壓不住再報’的心理。當地環保部門對上級環保部門要‘邊出事邊報告,邊核實邊報告’,只要及時上報,就有可能成功處置,拖延上報就可能出大事。” 關于水源建設 城市備用水源應加緊建設 綿陽市7月26日發布水污染警報后,由于未能啟動備用水源,全市礦泉水被群眾一搶而空,盡管各級政府全力調運飲用水,仍有不少群眾提著塑料桶、溫水瓶四處找水。城市缺乏備用水源的窘境,在這次環境突發事件中凸顯出來。 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我省21個市州的市府或州府所在地,大部分沿江而建,一旦主水源受污染,水井(地下水)不足以保證供水,都需要備用水源。雖然21個市州都已將第二水源建設納入規劃,但目前僅有南充、樂山等市已建成可使用的備用水源。成都已基本選定崇州市文錦江作為備用水源,但仍在規劃論證階段。8月1日,綿陽市決定將涪江區吳家鎮的燕兒河水庫建設為第二水源。 “涪江錳污染事件,提醒我們城市備用水源建設應未雨綢繆,目前也有很好的政策機遇。”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一高級工程師介紹,今年中央和四川省都把加快水利建設放在突出位置,重點之一就是水源建設;去年西南五省發生旱情,省水利廳也安排了一批重點水源工程,近幾年我省城市備用水源建設有望加快。 在劉毅看來,應未雨綢繆的不僅是備用水源建設,防范水污染不是一個城市的事,應在整個水系作通盤考慮。四川的岷江、沱江、嘉陵江等五大水系,每個水系的沿線城市都應建立聯動協調機制,并制定聯合應急預案。“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后,黑龍江和吉林等省就建立了跨省的松花江聯合應急機制,值得借鑒。” “沿河企業也應不斷加強災害應急演練,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應急經驗并補充進應急預案。”劉毅認為。記者 劉宇男 桑清 相關新聞
評論
|
![]() ![]() 熱門文章
|